《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理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细心的小...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理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细心的小编老李为家人们整编的最新石灰吟原文和翻译 《石灰吟》的翻译【优秀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灰吟原文和翻译 《石灰吟》的翻译 篇一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读《石灰吟》有感 篇二《石灰吟》一诗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之手。
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这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很多人读过这首诗后,都会为诗人凝于其中的那股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所启迪和激励,但我对这首诗有着另外一种思考与体悟。在上过高中化学课后我知道了,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原理。我不禁感慨,锻烧石灰这件小事中都包含这大道理,人生大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对于生活中的平常事总是习以为常,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肯定不会有意外发生,对于这些事的原理却毫不在意,而一旦这些小事出现问题,他们除了不知所措别无他法。而那些注重细节,能够以小见大的人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依旧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本该奋斗的年纪,你选择安逸,可能成功吗?因此,在对待身边的事与物时,不能觉得其意义不大就毫不上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人会说不拘小节才能成大事,但此小节非彼小节。我们可以不用注重生活中的烦琐小事,但所做之事的细微小节却不容忽视。在锻烧石灰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误差,这样才能做出洁白无暇的成品。
这就是我对《石灰吟》的另一种思考。
石灰吟原文和翻译 《石灰吟》的翻译 篇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①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④浑:全。
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的作文 篇四“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流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里面讲的就是我。
我,石灰,原本是一块石头,但人类不惜千山万水,也想得到我,因为我很珍贵,用处很多。人类在山上寻找我,一旦发现,便用锤子、钎子来开采我,把我从母体身上剥离开,每当锤子和钎子一下下落到我身上,我感到痛苦无比,我实在是承受不了这种“酷刑”,这感觉,就如同身在地狱般,让我生不如死。好不容易将我分割下来,人类便带着我离开。因山路颠簸,我在筐里,不停地与兄弟姐妹碰撞,每撞一次,我都心如刀绞,十分内疚。但我坚持下� 我真心不忍,最后,我被人泪倒进水坑中,我本以为可以凉一下,可下一秒,水立马变烫起来。虽然我成为熟石灰为人类做贡献的历程很不好受,但我却幸福着,因为我知道,这都是为了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生活!
这就是我们石灰的一生,即使历经各种磨难,也要为人类做贡献。
石灰吟读后感 篇五最近我们学习了《石灰吟》这首诗,诗开始借石头历经千锤万凿从深山采出,被烈火烧成了石灰的制作过程,抒写了自己不怕各种打击,不畏任何狂风恶浪的坚强意志。诗的前两句也是诗人一生艰难的艺术写照。后两句借石灰化成浆水使墙壁雪白的功能,比喻自己即使惨遭迫害,粉身碎骨,也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尚的品质,清白的节操,使之长留后世。
通过学习,我由石灰想到,作为石灰就有着如此高尚的品质,我们身为人类又该怎样做呢?
平时,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生活上,父母对自己的事情一切包办,什么家务也不做,这样与石灰比起来,我们真是无地自容。
我相信学习了这首诗后,无论干什么事我都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敢接受生活的考验,多做一些令人赞扬的好事,成为一个与石灰一样不论遭受到多大迫害,多大伤害也始终保持原则的人。
但是这不是靠最说的,是要有实际行动的,我一定不会失言,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读《石灰吟》有感 篇六于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的那首《石灰吟》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他正直,他清廉,他就像一朵白莲,纯洁无暇地,开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他就是于谦。
于谦,明朝宰相。从小,他就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向,朝着这个志向,他努力着奋斗着一步步的成长,终于从一个贫苦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
土木堡之变爆发,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
在 从未向人行过一次贿,也未曾接受过别人的贿赂。他在《入京》诗中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官场之风的,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
于谦这样正直的性格,注定了会给他带来麻烦。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奸人所害,以莫须有的谋逆罪被杀,其家被抄,家人皆发配边疆。
抄家的官员一行人来到于谦府上,出乎他们意料,于谦家中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任何多余钱财。一个一品大官家中竟是清贫如洗!
正所谓清者自清,天顺八年,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他下 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冤屈昭雪天下。
五百年过去了,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仍然被世代传颂着。即使再过五百年,他也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伟大的灵魂穿越了时空的距离,他将亘古不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行为,留下了一身正气,留下了永世清白!
读《石灰吟》有感 篇七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 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颂。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说明开凿石灰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仅是开凿石灰,还象征着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要从容不迫。第三句“粉骨碎身(现在译为”粉身碎骨“)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石灰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前两句就以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数十字,深刻的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为人们树立起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起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我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读完这首时候,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石灰吟原文和翻译 《石灰吟》的翻译 篇九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石灰吟原文和翻译 《石灰吟》的翻译 篇十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
作者:于谦
朝代:明朝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读后感 篇十一“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诗,这是借物抒情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读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这首是讲了可以烧成石灰的石头是经过很多次开凿敲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烧解自己看作是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作者用这首诗来赞扬石灰清白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其实诗人是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在赞颂石灰会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同时,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读这首诗,我可以想象到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多次遭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就像他诗中的石灰一样,宁愿“粉骨碎身”也要留着清白在人间。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情怀;我联想到了明代的海瑞,人称“海青天”,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流芳百世;我联想到了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他同样清正廉洁,名垂千古;我还联想到了我们上任总理朱镕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爱国,爱人民,为人民做了很多事的好总理啊!这些人都有着石灰一样的精神。古往今来这样的伟人其实非常非常的多,值得我们后人赞扬和学习。我也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有石灰一样的精神。
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有着这种精神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多一些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