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该页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该页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赏析【优秀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 篇一诗的首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颔联诗人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把目光投射到了眼前的山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这两句境界阔大,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心,对政治的担忧。“浮云”在这里只*邪之人,而“日”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着皇帝被*邪之臣蒙蔽,远离贤臣,使自己报国无门。结合李白的身世可知,诗人追求入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邪的排挤而离开长安,他的才能无从施展,心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人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人登高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生的原因。一则感叹报国无门,一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赏析 篇二诗的第一句点题。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
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 “长安”指朝廷 ,“长安不见 ”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 篇三《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