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吸引着同样年轻的人们;2020年,对深圳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这一伟大时刻。一米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深圳...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吸引着同样年轻的人们;2020年,对深圳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这一伟大时刻。一米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深圳特区4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观后感》,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一米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庆祝深圳特区40周年大会观后感 篇一,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从经济特区,发展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和试验田”,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再到国际标杆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诠释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时代变革。从1980年到20,40载岁月,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带着热忱,奔赴深圳,一步一个脚印,见证着深圳的崛起。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营报》记者探访多名深圳建设的参与者,他们的故事里,有着无比真实的深圳。
创造的不仅是经济奇迹
“最古老的南山县城在这里,改革开放初期这里都是平地,农民靠养蚝、养虾和经营鱼塘来生活,现在的南山区,已经是深圳的‘老大’。”深圳资深摄影师陈宗浩,一边指着20世纪80年代他拍摄的深圳市南山区的老照片,一边讲述着。
得知深圳特区即将建立的消息,大学毕业不久的陈宗浩激动不已。多方努力下,一年后的1980年,他正式调入深圳,入职南油集团,成为深圳首批建设者。而陈宗浩喜欢用镜头记录深圳变迁,已经40年了,深圳成长的点点滴滴,他都有保存。陈宗浩回忆,刚来时,深圳还很荒凉,但是深圳多中心的惊人发展,让人始料未及。
快速发展的深圳,吸引一批批年轻人。时间推进到,大学老师曾洁,在机缘巧合下,南下来到了深圳。她亲眼见证了其所在的某北方知名高校,高效率落地到深圳建立深圳的校区。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学生创业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的团队也亲眼见证了像大疆这样的企业的成长,我觉得自己不应该错过这样的机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学科优势跟深圳的产业环境相结合,成为曾洁思考的问题。不久之后,曾洁就想到了问题的答案,她成为深圳蓝海众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走向创投之路。
快速发展的深圳,创造的不仅是经济奇迹。,张莹莹来深圳时,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快速发展。
“当我下了飞机,有很多志愿者帮我,当时我走路拄着一个拐棍,还拖着一个行李箱,一路都有志愿者一直护送我上公交下公交。”刚刚大学毕业的张莹莹,怀揣着梦想来到深圳,从小有腿疾的她,对于环境格外敏感。
今天回忆时,张莹莹说,从她踏上深圳这片土地,发现一路都有志愿者帮助的这一刻起,她就决定留在深圳,这是她对“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解。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 篇二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首四十年来的征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光阴荏苒,许多场景远去而模糊,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领你千里迢迢选择深圳,从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鸣,支持着你披荆斩棘、百折不挠选择坚守?一个人,从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四十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催人奋进的观念,铸成这座城市的阳光气质。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经济特区,忘不了“三天一层楼”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时间”里的拼搏身影和光辉岁月。
“敢为天下先”。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www.1mi.net)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除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喊出的众多口号中,作为“深圳速度”的前奏,该句最为人所熟知。1981年底,这句口号被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门口。1982年11月22日,该句口号出现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冲出深圳,走向全国。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来了就是深圳人”。,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报业集团启动“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来了就是深圳人”因其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成为深圳人感触最深的一句口号。这句简单质朴的口号散发着浓浓的草根味道,表达着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内心对归属感的深沉呼唤,也代表着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这些年来,深圳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市民福祉日益增进。在深圳,都市生活便利舒适、环境整洁美丽、“办事不求人”、有多大努力就有多大回报……每次想离开,每次却又离不开。
宏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发端于社会基层,最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最直白的语言。时间为生命所承载,塑造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品格,也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地创造“深圳奇迹”。岁月变迁,深圳敢为天下的精神内核代代传承。我们要不断用新观念引领旧观念,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 (五)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 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析 缜密的逻辑 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前的打工妹联系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 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说起深圳发展速度 温暖的大海 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这个生在东北 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年轻 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
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 机芯 整机等不同工段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
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拼一拼!”戚卓说。
“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 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戚卓说。
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 地王广场 华强北……这些曾令她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学习相关知识。
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
“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
,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长期的实习锻炼。,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
“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
功夫不负有心人,,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人 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活力 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圳特区40周年大会观后感 篇三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周岁生日。
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4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40载沧桑巨变,4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4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4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4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__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1979年的0.09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619.79亿美元,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国率先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740家。
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设计之都”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今天的深圳,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不断超越,续写奇迹。
深圳特区40周年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四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人员,没有一家“大院大所”。近年来,深圳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自以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年,研发投入强度4.2%,居全球前列;,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20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连续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居全国城市首位,在全球创新城市中,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幅领先纽约。
目前,深圳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正逐步显现,与国际接轨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已落地实施,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8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正不断发挥作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已经构建并不断完善……
开放迈向全球标杆城市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是我的切身感受。”来自美国的小伙子加里·伊丝,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海外展现深圳面貌,讲述深圳故事。
他所在的招商街道,是一个常年居住着近7000名外籍居民的国际化街区。
40年来,深圳同各国贸易和投资往来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2.98万亿元,其中外贸出口1.67万亿元,连续27年位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截至2019年,深圳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4万个,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960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近六成选择在深圳落户。
外资的不断引进,产业的充分聚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纷至沓来。2019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2.4亿人次,日均66万人次,相比1978年全年的300余万人次,增长了80多倍。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深圳特区4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观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