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可...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征途给大伙儿分享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阅读及答案【最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一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2327题。(10分)
【甲】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an)粥不充,日昃(ze)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夜昏怠(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以衾拥覆
C.①辍耕之垄上 ②去之南都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
3.下列句中与辄以水沃面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以中有足乐者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可以为师也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5.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 , (填写两个)(4分)
参考答案:
1.有时 通披,穿 热水 辞别
2.C
3.B
4.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5.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因感恩慈母。勇于承担责任而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二【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 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走送之 ( ) (2)俟其欣悦( )
(3)濂具以实对( ) (4)微景廉 ( )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家贫,无致书以观。
译文: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译文:
8.填空。(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
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室
10.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10题。(18分)
6.(4分)(1)跑 (2)等待 (3)全,都 (4)没有7.(4分)(1)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买书)来读(看)。(2)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侦探监视。
8.(4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9.( 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10.(4分)读书方面: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等。做人方面:尊重老师、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唯善是举、诚实守信等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三文言文阅读。(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题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_____________ __
小题3:回答问题(4分)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1)这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借书给我的原因。
(2)等到他心情好的时候,再去请教。
小题3:(1)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2)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小题4:刻(www.1mi.net)苦学习和敏而好学、善于提问的精神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BD项中“以”的意思是“来”,C项中的“以”的意思是“把”。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原因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宋濂”的求学经历来分析他的精神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四《送东阳马生序》
一、余幼时。。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答案:
6.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二、余幼、。。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www.释其含义。(2分)
① 手自笔录 未尝寝
② 暇更录唐宋人诗 尝趋百里外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三、余幼时、。。。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未尝稍降辞色 (4)俟其欣悦
(1)懈怠(松懈、怠慢)(2)跑 (3)脸色(神色) (4)等待(等到、等)(4分,每小题1分)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答案:
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四、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www.
③蒙乃始就学 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 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 和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
六、(济宁)
[甲]当余之从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译文、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评分:本题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七、兰州市 [甲] 余幼时、。。,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五〔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参考答案:
1.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2.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