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www.1mi.net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13篇《观沧海》原文及...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www.1mi.net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13篇《观沧海》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赏析 篇一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情调。这种新境界,新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描写,是从海平面去观察,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诗境来。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套语,与诗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注释 篇二(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同步练习题答案 篇三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3.C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D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四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波浪。
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出发。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海洋中产生出来。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情调。这种新境界,新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描写,是从海平面去观察,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诗境来。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套语,与诗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译文 篇五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声音,海中涌着巨大海浪。
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发出。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海洋中产生出来。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志向。
译文: 篇六(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赏析 篇七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既有艺术魅力,又含义深刻,给人以积极鼓舞的力量。其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这首诗是诗人《不出厦门行》组诗中的一章,做于曹操北征乌桓凯旋之时。《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博大,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浩瀚的。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下文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是诗的开端,是全篇的总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一耸、挺拔峭立。这两句是在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和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一态。是近景,是局部,是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观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怀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的,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对大海博大胸怀的具体再现,更是诗人的气概和襟怀的真实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思是庆幸自己有机会用歌唱来抒发对大海的情怀。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描绘大海,首先从大处着笔,着力于渲染大海的苍茫、山岛耸立的雄伟,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登高览胜的实际情况。紧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分写,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丛生的树木,繁茂的百草,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写到这里,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仿佛日出月落,斗转星移都“若出其里”。总写与分写构组,实写与虚写交一融,在描写中拨打广阔的胸怀,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和信心。这就是曹操诗作的艺术的魅力。
注释 篇八⑴临:登上,有游览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篇九碣石:山名。碣石山共有两座,这里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省。
沧海:东海的别称。这里泛指我国东部海域。
何:感叹词,表示感叹与惊奇。
澹澹:本义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一挺一立。竦,同“耸”,高起。峙,挺一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涌起:波涛汹涌。
汉: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约演奏师附加上的,每张结尾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幸,庆幸。甚,很。至,极,极致。以,用以,用来。咏,歌咏。
《观沧海》翻译 篇十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鉴赏 篇十一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篇十二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十三《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下面是 观沧海的赏析范文,请参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诗歌要知人论世,例如,解作者生平和诗风,分析写作背景等。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抒发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