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作文(优秀7篇)

读过周国平散文的都知道,这路上的风景,不会为了我而驻足,等我长成一道风景,与我与你都不再相互漠视的时候,我就会与你一起融成一片绿色、融成一片金黄。它山之石可以攻...

读过周国平散文的都知道,这路上的风景,不会为了我而驻足,等我长成一道风景,与我与你都不再相互漠视的时候,我就会与你一起融成一片绿色、融成一片金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有缘人为大伙儿整编的7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

这本周国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静地放在抽屉里,忙碌的生活,快速的节奏,让我一直没有时间翻开它,期中监考后的小憩时光,拿起这本封面厚重肃穆的散文集,打开一个智者的心窗,我惊异地发现,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么温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个长者在跟我谈心,尤其这样的一句话激起了我探寻的兴趣,“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什么是幸福,走过人生几十载,越来越发觉,幸福其实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平淡而安静的生活于我就是一种幸福,偶尔能收获生活中的精彩就会心怀感恩。和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看到他们衰老而慈爱的脸上溢出满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戏,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许多,多了童稚的欣喜。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余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为还有自己能挥洒的小小舞台。

周末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能够睡到自然醒,能够安享一顿美美的早餐,那种满足不也是一种幸福吗?还有很多很多的点滴,很多很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幸福源于感动!我觉得我有满满的幸福。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还有更多的阴霾,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并不是可以由自己一个人选择的,一个优秀的人会用善良和包容去面对和改变厄运,而一个懦弱和阴暗的人,只会屈服于命运,或者,躲避命运的磨折,常常,是否幸福还取决于你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你选择了一个心胸豁达,善良正直,有坚定内心和责任感的人,你就选择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选择了噩梦,再回头看看周国平的那句话,优秀和幸福相辅相成,人生价值中的这两种品质是相通的,一个灵魂和思想都算不上优秀的人,无法去体会幸福的真正的滋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二

这本书虽名为安静,但书中的很多语录却可以给当世人一声棒喝。我把它看成一种警醒,一种对于自我的警醒。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内心的想法相似,甚至可以说,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内心思想。于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在看这本书时仔细地做了摘抄,摘录了很多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我一边摘录一边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多时候真的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局限之中,虽然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大爱,但这是不够的。对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恐怕需要一个字——"悟"。

或许我们都缺少那么一份悟性,所以我们总是会被表面的事物束缚,忘记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其实寻找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就像周国平写到的,仇恨的本质是人的局限,而爱的本质是超越。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对"悟"又有了新的理解:"悟"由竖心旁和吾字构成,古汉语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所以"悟"即心中有我,这和周国平在书中写到的"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常说的"心"不单单指身体的器官——心脏,还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之所以会想到"悟"这个字,是因为写出这些文字需要有思想深度和一定的人生境界,换言之,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的人无法悟出这一点,更无法用笔写出意味深长的文字。

遗憾的是,在这个世上,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就像周国平说的"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的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疲于奔命,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内在的自我,即便难得有休息的时候,也会被很多琐事束缚着。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人的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是分开的,而这种分开产生的影响就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人们会感到痛苦,纠结,甚至无所适从。

那么,关注自己的内在自我又会有什么不同呢?周国平的答案和我的答案一样,对于人生而言,是达到一种境界——丰富的安静,对于心的境界而言,是丰富的单纯。它们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宁静,让我们能在喧嚣中保持澄净一片,并与外部世界建立恰当的关系。

周国平在人生的境界和心的境界中都提到了"丰富",却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后者是指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看似不同,但它们其实有很深的联系,能够做到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给予支撑,一旦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的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散发出具有超越性的气质,使得他们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不仅仅是情感,还有人、事、物,用万物归一的心境对待这一切。

而当我翻阅到和《圣经》有关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是永远不会残缺的。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它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是一名听力残疾人,这或许是我的一副枷锁,这幅枷锁把我和身体健全者给区分开。每当看着自己的同学能够毫无顾忌地戴耳机,做剧烈运动时,自己会心生艳羡,当我有着想要尝试的想法时,我的这幅解锁就会阻止我这么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我可以逐渐地释怀。但我明白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依然会介意我是残疾的。这就像《肖申克的救赎》提到的:"心若是牢笼,则处处是牢笼。"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想法,让我的残疾成为了一座牢笼,在过去,我不敢交朋友,也不愿交朋友,而这损失是由我自己承担的。

所以,当我看到周国平先生写下这句话时,我的心有些动摇,甚至有些欣喜。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用健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呢?尽管残疾已成为事实,身体上的缺陷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我可以做到的是让我的内在生命变得完整。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一位对我很重要的女性——海伦凯勒。我在九岁时认识了海伦凯勒这个人,是海伦凯勒改变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也是一位残疾人,聋,盲,哑(之后学会了说话)但是她始终坚持着,尽管她在学习的路上有过泄气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在沙利文老师的鼓励下,坚强地活着。她正是凭借着这种意志力,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并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她在自己的自传《我的生活》中写了一篇《战胜自己》,她提到:"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残疾是某种惩罚或是意外事故。如果我这样认为,那我将不可能获得战胜它们的力量。我要为我的残疾感谢神灵,因为通过它,我找到了自己。对我来说,常被误解的两个词‘惩戒’和‘惩罚’被定义为灵魂的改造,是锻炼、规则而不是惩罚。内心在这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下,我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并且思想不必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面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海伦凯勒就是像周国平写到的那样,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是完整的,可以做她想做的事情。在她另一篇《希望之光》中提到:"要正视你的残疾,不要让残疾控制你。让身体上的残疾教你如何忍耐,如何温柔地洞察一切。""超然的世界是是完善的,完全的,是不可分割的……在一个非物质的心灵世界中并不存在失聪或失明的……"不断地从她的文字中体会周国平的语录,让我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做到"在上帝眼中无残疾"!

我明白了为什么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生活》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了。这不仅是海伦凯勒将她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带给人们,也是她带给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希望。我今年20岁,她陪伴了我整整十一年,我每一次阅读她的文章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动,我深深地爱着她,因为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光明,爱与希望。正视残疾,发现希望,发现生命的完整!

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所吸引。而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这本书的相遇,带给我的人生很多启发,让我学会超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生命的完整。原来,我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三

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有感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爱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生。

在一个完美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逊《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因此我选取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刻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爱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必须会有喜爱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逊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就应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刻、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正因他已经把对生命的明白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生,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持续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下方就是他关于感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一个男生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生。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性-爱五题》)

对待女生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生,永远持续第一回接触女生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性-爱五题》)

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感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性-爱五题》)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四

毫无疑问,周国平的散文集《宝贝,宝贝》是其众多作品中又一部让人读之手难释卷,感动不已的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父爱,不断完成着对读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唤。

《宝贝,宝贝》真实地记录了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成长的经历,虽然都是些零碎的细节,读来却并不觉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流水账”之感。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时常会带给我新生命从诞生到逐渐成长的惊喜。孩子充满神性智慧的天真表达与童稚的声音,还有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现与迥异的思维……无不带给我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

我在读《宝贝,宝贝》时刚刚做了父亲。初为人父的紧张和喜悦让我在捧读《宝贝,宝贝》时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悟。书里所描述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无限遐想,是不是将来我也会像周国平无微不至地爱“啾啾”一样做一个“痴情的父亲”,儿子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有着成长的无限喜悦和些许烦恼,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健康、聪明、可爱,甚至如“啾啾”一般优秀。也许会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从《宝贝,宝贝》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由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悉心的照料。爱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的简单给予,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融,一种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精神的互动与契合。简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因为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

《宝贝,宝贝》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那些精彩瞬间,无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对所有的父母而言则提供了一个“这一个”的成长样态,他们或可从中获得启发。于是,我也有了记录孩子成长的冲动,尽管我做得并不好,但是我仍从无聊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做了一些点滴的记录。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一点点地淡忘直至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无痕迹,让我们在将来对其中的细节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成长经历的记录每一次几乎都是抢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准备了个本子,试图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值得回忆与回味的瞬间。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和思想家,因为在他们身上往往同时交织着神性与人性,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叹为神来之笔的话语。啾啾说:“妈妈,你小时候不认识爸爸吧?爸爸也不认识你吧?有一天,你见到了爸爸,说:‘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吗?’爸爸也说:‘哈,你不是啾啾的妈妈吗?’你们就认识了。”一段充满童真的话语,却很好地表达了她对爸爸妈妈原本陌路而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的理解,成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幽默阐释。啾啾说:“我吃过雪,是天上的味儿。云的味儿,太阳的味儿,月亮的味儿。因为月亮的味儿多,所以雪是冷的。”这段话跟以前读过的一个孩子说晒过的被子里有太阳的味道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啾啾还说出了“为什么”。啾啾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方说,我刚才说的话,刚才还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想留下它,但留不下来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真是难为一个孩子说出如此哲学味道十足的话来,这表明她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思考时间与生命这样沉重的话题,但是经过她的嘴说出来却怎么也觉不出沉重来,只是感觉不要让时间白白地溜走才好。啾啾说:“等到我长大了,爸爸妈妈老了,我带你们去商场买东西,对你们好。我长大了会是个小美人,小美人带着你们去买老人穿的好看的衣服,漂亮的鞋子,不给你们穿那种难看的黑鞋子。我还带你们去玩,冬天的时候,你们坐在冰撬的小板凳上,我划着走,特别好玩,你们会说:有啾瞅这个女儿可真好呀!”这段话,我们能够感觉得到充满童趣的话语里已经承载了将来要反哺父母的设想,相信啾啾的父母听了一定会感动不已。

《宝贝,宝贝》一书中像这样精彩的片段俯拾皆是。我猜想,啾啾长大了一定会庆幸自己有一位如此细腻痴情的父亲,她会为拥有记录自己成长印记的《宝贝,宝贝》而幸福得一塌糊涂。

我的孩子也在不断地成长,或许我也该把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好好理一理,提起笔为孩子多写些什么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五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桌边案头放上一本,闲时读上几段,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他却记下了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让我们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地会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推荐大家在休息的时间,可以读一下这本书,守望一片安静,守望一段内心与世界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我们灵魂的长度,人生的价值和好处也全部都蕴藏于此。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六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是很短。

说不长,是因为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区区几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说不短,是因为和只有数十年甚至更短寿命的动物们比,几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

在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人生中,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思考、直面一个问题:人只有一个人生。那么,纠结的问题来了,面对这一个人生,我们是悲观地看成虚无,还是乐观地完全看成所有,还是以平常心去面对?

如果我们悲观地看作虚无,也就是将整个人生看作零,那就会毫无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常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直接将一次人生和虚无、零画上了等号。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确实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着会不会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但要是天天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乐吗?天天伤心,那倒不如不活。

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个几十年的人生,为何天天要愁眉苦脸呢?为何不将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每天担心明天的事,谁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现在,将每天都过得充分、开心,这不就足够了吗?所以我们要执著于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虚无的未来,更不必沉湎于过去。

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著。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童心,始终用孩子纯净天真的眼光看向世间万象。可是,这又是一把双刃剑,童心让他的诗词风格独树一帜,也将他推入了万丈深渊——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就在这样薄凉的世界里,他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执著却不固执,获得了无上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超然脱俗?

执著,并不是固执。执著,亦是超脱。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七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上一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5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