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优秀10篇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本文是小编午夜帮大...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本文是小编午夜帮大家找到的《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优秀10篇。

译文 篇一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夜望月的古诗赏析 篇二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诗鉴赏

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详。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如果循着 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么,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似乎被露水沾湿了。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色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湿字似可参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谁家,即谁。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

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处于欢乐境遇中的人们往往不易体会到处于另一境遇中人们的心情,以致乐者自乐,愁者自愁。诗人借助艺术的联想,将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为人所忽略的现象,富于诗意地表现出来,遂使人顿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获得一种启示和熏染。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呢?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象是既身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写感触。这种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含蕴不尽,摇曳生姿的风情,惹人浮想联翩,聆类无穷。

宋代有一首著名的'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和这首诗的后幅内容相近。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复尽意,王诗则细腻委婉,含而不露,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民歌与文人诗不同的艺术风貌。

夜望月的古诗赏析 篇三

十五夜望月翻译: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赏月之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从视觉入手,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静夜思》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则是从听觉着手,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太可能看到黑色的鸦鹊栖宿;而鸦鹊在树阴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以凭听觉感受出来。如北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有“月皎惊乌栖不定”之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借助感觉写月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不仅是桂花树,还可以进一步使人联想到树下的白兔、挥斧的吴刚、“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就等于将广寒宫的凉意带到了人间,却令人不觉。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这时呈现的安静,既是鸦鹊在巢中的安静,又是有含蓄的安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此句虽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诗人注明“时会琴客”,可见他在当夜并不孤单。那么诗中徘徊庭中之人,就不一定指诗人自己了。有

以上两句并列了中秋月夜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月光、栖鸦、冷露、桂花,听其自然融合,造成寂寥、清凉、潮湿的境界,对怀思之情有衬托作用。后面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宕开一笔,写望月怀人而浮想联翩,由自己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自己的相思联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诗意的一大升华。前两句写景,却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今夜月明人尽望”,应当是从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脱化而来的,写中秋节天下望月之同情。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的。诗人怅然于亲友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是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同时愈发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有的版本“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诗中写月景,层次井然,有动有静,虚实结合,和谐统一;写思情,从具体到抽象,思绪缓缓展开,情感层层推进,情深意远。

《十五夜望月》试题答案 篇四

(1)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 地白 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最相近。

(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 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全唐诗》录入此诗, 落 字作 在 字,请你说说,是 落 好还是 在 好,为什么?

[答] 落 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十五夜望月》试题 篇五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夜望月的古诗赏析 篇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这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皎洁的月光,如水一般倾泻,洒在庭院中犹如一层薄霜,树上栖息的乌鸦已经熟睡,一切都进入了安静状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乌鸦在月光中由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无华,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写秋露打湿了香气怡人的桂花,既可能是实景,也可能是联想而来。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从天而降,因而是“无声”浸湿了桂花。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之静。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 篇七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

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作品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 篇八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朝代:唐朝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译文二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地白:月光满地。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5)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夜望月的古诗赏析 篇九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

注释 篇十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上一篇:我是小小推销员作文(优秀11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