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整理4篇)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共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在此,感谢网友“GAME”投稿本文!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初中语文文...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共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在此,感谢网友“GAME”投稿本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

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吴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仁宗深器之。入为右司谏,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皇祜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征日:水旱饥馑,此天道之不顺也。地震为患,大河横流,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群小纷争,众情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

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奄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奄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日: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 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日文肃。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卜六·列传第七十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深器之 器:器重

B.奎发孙宿恶 宿:往日

C.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 状:陈述

D.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陛下知之而不能进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B.以故职还朝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乃命知江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今为陶绌奎 秦王为赵王击缻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奎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②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

③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

④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⑤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 ⑥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祜年问发生了很多灾异事情,吴奎陈述了天道地道不顺及人道不和的现象,劝谏皇帝要进用贤能贬退无才。

B.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处理事情敏捷,特别是对富豪孙氏侵占别人的财产和利益一事的处理,更使他名声赫然。

C.宋神宗刚即位时,想召王安石到朝廷任职,在吴奎的极力劝谏反对之下,宋神宗没有重用王安石,只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D.御史中丞王陶因毁谤宰相韩琦而被贬,吴奎也因支持王陶而受到牵连,但在司马光的劝谏下,皇帝还是把吴奎留在了中书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3分)

(2)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2分)

(3)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3分)

参考答案:

9.D(竟:终究)

10.B(A项,前一个为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为连词,表递进,而且。B项,都为介词,凭借,凭着。C项,前一个为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为副词,才。D项,前一个为介词,由于,为了;后一个为介词,替,给)

11.A(③句是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的所作所为,⑥句是司马光的谏言)

12.D(吴奎并未支持王陶,而是反对王陶)

13.

(1)认为陛下说起来虽然恳切却不能施行,实行起来虽然急速却不能持久。(3分。谓:认为;切:恳切;锐:急速)

(2)(陛下)不要被别人妄加揣测,从而受天下人轻视。(3分。测度:揣测;取轻:轻视,看轻;被动句式)

(3)皇帝下诏任命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坚持认为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 (4分。除:授予;执:坚持;疏:上奏;阿附:迎合依附)

篇2: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作品中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它们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理解文言词句,这是学习的前提

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这已是 归纳,学生不但掌握词语的各种含义,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文言虚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孟子二章〉〉这篇课文中广大师生的共识。首先教师在备课时最好对文中出现的实词作一个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可重点地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在讲课时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语境,把在文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词语,或与前面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该词词义进行比较、归纳。

如在《愚公移山》,“之”字在文中有不同含义,“告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于帝,”“跳往助之(代愚公)”;在《为学》中,“吾欲之(动词,到)南海,何如?” 通过比较,介词“于”的意思有多种, “所欲有甚于(介词,表比较,比)生者 ”, “管夷吾举于(介词,表处所,从)士,”,“万钟于(介词,表人物,对)我何加焉”。

掌握文言虚词对于了解句义的变化,掌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对其归纳掌握。

另外,还要掌握词类活用的有关知识,如使动、意动、被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如“君将哀而生(使``````活下去)之乎”,“不耻(以`````为耻)下问”,“又安敢毒(怨恨)邪”等。这些知识是正确理解句义的关键,必须予以重视。此外,还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式。

一是判断句。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主要有“是”,还有“为”“谓”等,但古代汉语中往往不用“是”,主要通过特定句式来表达判断的意思,如“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翻译成“刘备是天下闻名的英雄豪杰”;有的句尾用语气词“也”表判断,构成“`……也”句式,这类句子的主语后面,又常常用“者”表停顿,名词谓语后面用陈述语气词“也”字结尾,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如“陈涉者,阳城人也”,翻译成“陈涉是阳夏人”者也不必翻译出来。

二是被动句。它表示句子的主语是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古汉语常用被动词有“于”、“乎”、“为见”、“被”和“为……所……”结构,还有的被动词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判断。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被)人。”(《孟子》)),“不为(被)酒困。”(《论语。字罕》, “范雎为须贾所馋。”(〈〈论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三是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上句义才完整.如“(郑人)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四是倒装句。倒装的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是句子所强调的,感情色彩强烈,学习是要留意。翻译倒装句时要注意调整句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句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强调成分“甚矣”是程度副词,表现了智叟对愈公嘲笑、轻视和自己目光短浅、愚昧无知。还有一些特殊句式。总之,这些句式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我们一定牢牢掌握,并能抓住他们的特点,理解他们的作用。

掌握一定的文言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归纳,多记诵,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含义,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

温馨提示:有人说,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

篇3:吴汉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关于吴汉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为人质厚少文 文:有文采

B.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创:伤口

C.而使人谢城中 谢:谢罪

D.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厉:勉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 ②旦日,齐鼓而进,

B.①乃移檄告郡 ②有顷乃定

C.①须其力疲 ②失其常度

D.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 ②今日封侯之秋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汉意气自若的一组是(3分)

①堕马伤膝,还营 ②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③汉坚卧不动

④勿与争锋 ⑤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信任。并于建武二年,被封为广平侯。

B.吴汉趁着胜利,进逼广都,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导致被谢丰等人围困,与敌人大战一天后,军队失败,逃入营垒。

C.吴汉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当将领们提出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时,吴汉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着力鼓舞士气,最终打败敌军。

D.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出征归来得知妻儿在家购买田宅后,责备了他们,并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3分)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4分)

(3)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3分)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与敌人作战,没能获胜,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就退回营帐。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床,这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吴汉于是抖擞精神,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并下令军中说:今天是立功封侯之时,大家好好努力啊!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

当时鬲县有五个大的家族一起驱逐他们的地方长官,占据县城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取鬲县县城,吴汉不准许,说:导致鬲县人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过啊。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吴汉于是转发文告给郡里,让他们逮捕鬲县原地方长官,并派人把这情况告诉鬲县城中的人们。那五个大的家族非常高兴,立即一起归顺投降。第二年,敌人带着五万多人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一片混乱,吴汉安卧不动,过了一段时间军中才安定下来。就在当夜,吴汉派遣精兵冲出营帐,突然攻击敌人,大败敌人的军队。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下了它。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皇帝告诫吴汉说:你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与他们争斗。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可以攻打他们啊。吴汉趁着胜利,进逼成都,依凭江的北岸设立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的南岸。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备吴汉说:不久前还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哪想到你处理起事情来会这么糊涂呢!与刘尚的营垒分隔开,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诏书还没有到达,这时谢丰、袁吉带着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他们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攻打刘尚,使吴汉刘尚不能相互救援。吴汉与敌人大战一天,军队失败,逃入营垒。吴汉于是召集诸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把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树起许多旗帜,使烟火不熄,带领军队连夜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前进,与刘尚回合,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派出全部兵力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

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镇定沉稳,随即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回家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宅呢!于是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到吴汉去世时,皇帝赐给他谥号忠侯。

5.(3分)*C【谢,义同《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的谢,告诉的意思】

6.(3分)*C【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B.连词,于是/副词,才;C.均是代词,他们的;D.代词,他们/助词,的】

7.(3分)*C

8.(3分)*B【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有误,武汉违背的是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的告诫。至于分兵一事,吴汉分兵在前,皇帝告诫在后,不存在违背告诫的情形。】

9.(10分)【(1)导致(使)鬲县人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过啊。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杀)![得分点:轻冒(轻率冒进)、判断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各1分,大意1分](2)不久前还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哪想到你处理起事情来会这么糊涂呢![得分点:敕何意悖乱各1分,大意1分](3)谢丰、袁吉率领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进攻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救援。[得分点:将(率领)、劫(进攻)各1分,大意1分。将令不得相救翻译为使刘尚不能援救他使他不能援救刘尚亦可。] 】

篇4: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朗读

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朗读

正确而流畅地朗读和悦耳动听地吟诵艺术相结合,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

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以声音为媒介进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阅读主体通过声音激活文字符号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时,曾强调过朗读的作用,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他说,“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读得烂熟,不知不觉之中,就懂得了它的条理”。实际上,古代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在教育子侄读书时说,:“旧书不厌百回读,深思熟子自知”,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古人所说读就是朗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克服了文字障碍后,把握朗读节奏,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感悟文章的思想美。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朗读呢?我认为,就是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出情来。

读准。就是要求学生把字读正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文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明确读音,练习朗读,直到读的'顺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把句子读的流畅。读顺就是要求学生读的流畅,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把握句读,注重轻重顿挫、高低起伏,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音乐美的同时,因声入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进而读出个人的感悟。

朗读是学生阅读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之上的、以普通话为标准音的阅读方式。它汲取了古代诵读艺术的营养,但不是古人读文言文的方法,也就是说,朗读文言文就是要求学生现代人读现代白话文的方法去读文言文,这样,我们解读文言文所领会到的情感、思想和古代写作者寓于其中情感、思想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用古代的吟诵艺术来阅读文言文有可能会取得更佳效果。那么,什么是吟诵艺术呢?怎样运用吟诵艺术阅读文言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温馨提示: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还可以使学生汲取精神营养,从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

★ 《后汉书·吴汉传》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 《九石弓》文言文阅读理解

★ 吴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 《物性相制》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灯殇附答案

★ 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 文言文阅读理解:韩世忠传

★ 文言文李穆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家乡一日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