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共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在此,感谢网友“hippozoo”投稿本文!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关于朱自...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共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在此,感谢网友“hippozoo”投稿本文!
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意。
朱自清通过对情景的细致描写和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景致当中,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诗意。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朦胧美、诗意美。
朱自清能用自己的平凡所感,诗意化地道出了大家的共鸣。例如《匆匆》一文,简直就是一篇散文诗。“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诗意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到它“逃去如飞”,“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挽留时”、躺在床上的时候,都觉得时间匆匆溜过,道出时间不可逆性的客观事实。于是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伤时又惜时,叹息之中包含着不甘虚度年华之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时间又具有强烈的可感性,文中的“我”面临着时间来去匆匆的这一客观事实,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够做什么呢”?感叹光阴似剑,自己很渺小,所能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完全像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鲜明,为文中的“我”注入了真实的自我感受。如果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用诗句的形式来说明要珍惜光阴,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样富有诗意。
朱自清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是融真情而循序渐进的,感叹中富于诗意化,反映人间真情时他的个人情感更是简朴中溅出莹洁。作品在刻画父亲背影的同时,又多次描述了作为儿子的“我”的感动的眼泪,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里,儿子的眼泪并非懦弱,而是自然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舍之情,从而烘托了父亲的背影形象,加强了背影的感染力量。如果没有对父亲的真挚的亲情,作者是不可能将这些平常的动作刻画得如此的生动和传神的,我们也就更不可能在这些刻画中体会到作者父亲对作者淳淳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深情了,我们常常所说的细致之中见真情,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平常的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最最感人之处,使得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二、散文的绘画美
朱自清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的风景画家。他一贯主张作家创作“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因此,他的散文中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朱自清绘景状物时常像画家一样,一幅景色,他能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描绘,有话可说,有画可作。如他描绘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寥寥几句话就把春雨那细密、轻柔的情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幅画面从整体上看:绵绵的春雨斜织着,四周的绿树、青草被润得发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层浅蓝色的淡烟薄雾之中,傍晚亮起点点黄晕的灯光,使整个淡青蓝色的背景上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乡间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桥,撑伞慢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劳作的农夫……,这一切景物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这种清新、秀丽的绘画美,使人同作者一样对柔美的春雨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南京》中,描画玄武湖的水,“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扫叶楼前的绿水绿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潭柘寺戒坛寺》中,写潭柘寺角门前两竿矗立的粗竹,作者觉得它“足称得起‘天外飞来之笔’”。像这些呼之欲出的描画,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笔丹青。
朱自清在对景物描写时,极善运用颜色,在他笔下,各类景物无不带着多种色彩,作品的画面没有一处是单调的、平板的、模糊的,从而构造一种绚丽的绘画美。在《绿》中,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波”,他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绿叶”“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
三、散文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修辞,善于运用比喻、通感、比较、联想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修辞风格,因此,他的散文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修辞美。
首先,朱自清善于运用比喻、复喻的修辞形式,把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化作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利用事物的特征来着意刻画形象说明事理,使得语意通俗、逼真、鲜明。如《荷塘月色》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上六个明喻又构成了一组复喻,借写荷塘的荷叶、荷花、荷香、荷风灯,写出了“笼着轻纱的梦”的月下荷塘美景,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
其次,朱自清出神入化地运用相互映照的通感辞格,巧妙地传递意味深蕴的情感信息,产生一种新奇无比的美感。如《绿》中: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触觉来表现视觉,让读者可见,可以感知。对“醉人”的、“可爱”的绿读者有了更加真实深切的感受,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再次,朱自清还不时在其作品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来比较两种事物的优劣和异同,把自己的感觉在比较中清晰的表达出来。如《绿》中: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用四个比较物的不同,以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比较梅雨潭的“绿”,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不及梅雨潭的天然形成的恰到好处的“增一分”不行,“减一分”不可的“着实可爱”的“醉人的绿”、“奇异的绿”!从比较中写出了梅雨潭的自然神韵美。
最后,朱自清常常创新的运用联想的修辞形式,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如《绿》中: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在假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把女性本身的属性和“奇异”、“鲜润”、“醉人”的潭水的碧绿清澈联系起来,把“绿”写得让人惊奇、让人诧异,体现出了梅雨潭“绿”的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他的散文以独特的诗意美、绘画美、修辞美的特点,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散文的典范。
拓展阅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最近我买了一本《朱自清散文》,当我读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时,颇有感想。
这时发生在电车上的一幕,作者看到两个西洋人,他仔细的看其中的一个孩子,不料却受到那个西洋孩子的袭击——眼神的攻击,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轻蔑与鄙夷,让作者不禁感到一丝凉意。
我觉得朱自清说的对,人人都应有赤子之心,因为这个世界不属于某种人,也不属于某国人,更不属于某个人。我们都有享受这个世界的权利,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义。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却片面的嵌入了国家与人种的定型中了,他们自认为比别人优越,所以以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人,来践踏国人的尊严,这不光是中国人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这也是对世界的侮辱,再回头想想也就是那时中国人“低三下四”,才会出现“中华不振”的情况。也就是那是中国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样的小西洋人。而我又从“脸上布满了横秋的老气”看出,这样的优越感不仅能使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禽兽,也能使天真的儿童变成老态横秋的老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称那个孩子为小西洋人而并非“孩子”,因为他不属于世界,只属于大洋彼岸一个渺小、孤独的人。
文章的最后,作者说那白种人是一位强者,适者,但我觉得一个以侮辱别人来获得“强者”这个标签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强者。世界天天都在变,而只凭借那一针见血的表现能成为一名永远的适者吗?
读完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其中一份子。而在这时我想,胜者也不一定为“王”,败者也不一定为“寇”吧。
篇2: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大师。有散文集:《踪迹》(1924)、《背影》(1928)、《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精品散文。正是由这些散文所共同表现出的散文之美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诗,描写如画,修辞新颖,深受读者的喜爱。
一、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意。
朱自清通过对情景的细致描写和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景致当中,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诗意。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朦胧美、诗意美。
朱自清能用自己的平凡所感,诗意化地道出了大家的共鸣。例如《匆匆》一文,简直就是一篇散文诗。“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诗意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到它“逃去如飞”,“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挽留时”、躺在床上的时候,都觉得时间匆匆溜过,道出时间不可逆性的客观事实。于是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伤时又惜时,叹息之中包含着不甘虚度年华之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时间又具有强烈的可感性,文中的“我”面临着时间来去匆匆的这一客观事实,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够做什么呢”?感叹光阴似剑,自己很渺小,所能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完全像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鲜明,为文中的“我”注入了真实的自我感受。如果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用诗句的形式来说明要珍惜光阴,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样富有诗意。
朱自清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是融真情而循序渐进的,感叹中富于诗意化,反映人间真情时他的个人情感更是简朴中溅出莹洁。作品在刻画父亲背影的同时,又多次描述了作为儿子的“我”的感动的眼泪,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里,儿子的眼泪并非懦弱,而是自然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舍之情,从而烘托了父亲的背影形象,加强了背影的感染力量。如果没有对父亲的真挚的亲情,作者是不可能将这些平常的动作刻画得如此的生动和传神的,我们也就更不可能在这些刻画中体会到作者父亲对作者淳淳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深情了,我们常常所说的细致之中见真情,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平常的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最最感人之处,使得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二、散文的绘画美
朱自清是散文领域里的卓越的风景画家。他一贯主张作家创作“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因此,他的散文中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朱自清绘景状物时常像画家一样,一幅景色,他能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描绘,有话可说,有画可作。如他描绘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寥寥几句话就把春雨那细密、轻柔的情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幅画面从整体上看:绵绵的春雨斜织着,四周的绿树、青草被润得发亮,稀疏的房屋罩在一层浅蓝色的淡烟薄雾之中,傍晚亮起点点黄晕的灯光,使整个淡青蓝色的背景上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乡间的小路,小河上的石桥,撑伞慢步的行人,披蓑戴笠在地里劳作的农夫……,这一切景物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淡彩水墨的“春雨图”。这种清新、秀丽的绘画美,使人同作者一样对柔美的春雨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南京》中,描画玄武湖的水,“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扫叶楼前的绿水绿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潭柘寺戒坛寺》中,写潭柘寺角门前两竿矗立的粗竹,作者觉得它“足称得起‘天外飞来之笔’”。像这些呼之欲出的描画,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笔丹青。
朱自清在对景物描写时,极善运用颜色,在他笔下,各类景物无不带着多种色彩,作品的画面没有一处是单调的、平板的、模糊的,从而构造一种绚丽的绘画美。在《绿》中,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波”,他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绿叶”“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
三、散文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修辞,善于运用比喻、通感、比较、联想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修辞风格,因此,他的散文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修辞美。
首先,朱自清善于运用比喻、复喻的修辞形式,把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化作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利用事物的特征来着意刻画形象说明事理,使得语意通俗、逼真、鲜明。如《荷塘月色》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上六个明喻又构成了一组复喻,借写荷塘的荷叶、荷花、荷香、荷风灯,写出了“笼着轻纱的梦”的月下荷塘美景,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
其次,朱自清出神入化地运用相互映照的通感辞格,巧妙地传递意味深蕴的情感信息,产生一种新奇无比的美感。如《绿》中: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触觉来表现视觉,让读者可见,可以感知。对“醉人”的、“可爱”的绿读者有了更加真实深切的感受,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再次,朱自清还不时在其作品中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来比较两种事物的优劣和异同,把自己的感觉在比较中清晰的表达出来。如《绿》中: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用四个比较物的不同,以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比较梅雨潭的“绿”,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不及梅雨潭的天然形成的恰到好处的“增一分”不行,“减一分”不可的“着实可爱”的“醉人的绿”、“奇异的绿”!从比较中写出了梅雨潭的自然神韵美。
最后,朱自清常常创新的运用联想的修辞形式,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如《绿》中: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在假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把女性本身的属性和“奇异”、“鲜润”、“醉人”的潭水的碧绿清澈联系起来,把“绿”写得让人惊奇、让人诧异,体现出了梅雨潭“绿”的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他的散文以独特的诗意美、绘画美、修辞美的特点,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散文的典范。
篇3: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用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接下来,作者又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其色调可谓浓淡相宜,更妙是写“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作者运用通感使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飘逸之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建立在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象少妇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再如《匆匆》,作者对时光的易逝就加倍进行描写“太阳他有脚即可,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经过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写,使人们不能不在“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于时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王雪荣.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
[2] 崔美歌.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5)
篇4:探讨朱自清散文艺术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自1923年开始散文创造之后,写出的散文大都收集在《踪迹》《背影》《伦敦杂记》《你我》等书中,他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晰,风格委婉细腻,不论叙事状物抒情无不传神动人,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又如欣赏玲珑剔透的象牙雕”,确实使读者领受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想、寻、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用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接下来,作者又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其色调可谓浓淡相宜,更妙是写“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作者运用通感使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飘逸之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建立在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象少妇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再如《匆匆》,作者对时光的易逝就加倍进行描写“太阳他有脚即可,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经过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写,使人们不能不在“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于时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王雪荣.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2).
[2] 崔美歌.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篇5:探讨朱自清散文艺术朱自清在吃这方面是从来不拘“小节”的,他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过量进食。长期的粗劣伙食,加上“贪吃”的不良饮食习惯,朱自清得了严重的胃病。
在那个时代,很少有大快朵颐的时候,倒是饥饿时常伴随朱自清,他在日记中写道:“到12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吃一点东西就行。”难得有一次聚会,朱自清就忍不住多吃了。在朱自清的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胃痛,抽搐”、“每日呕水”、“吃得太多了”等记载。
日记中关于饮食的真实记录,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朱自清,更接近历史真相,但无损朱自清的光辉形象。朱自清贪吃,是由于对饥饿的恐惧。在他的潜意识中,吃得饱,吃得好。是授课、做学问、写文章的保障。朱自清作为大学教授收入不薄,但扛不住飞涨的物价,朱自清夫妇多病,又出身贫寒之家,子女多,家累,负担重。有时他吃一块又黑又粗的面包,蘸点盐就是一顿。接受宴请时,遇到丰美的菜肴,就控制不住地多吃了起来。
严重的胃病使得健康状况急剧下降。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有朋友这样描写他:“他忽然变得那样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睛也失去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瘦削劳倦乏态,他的一言一动都使人觉得他很吃力。”
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绝不应逃避个人责任。”朱自清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半年来胃病发作三次,骨瘦如柴……”
1948年8月10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为他的遗言。
在吃的方面从来是不拘“小节”的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援面粉,他以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大节。
篇6:朱自清魅力散文鉴赏朱自清魅力散文鉴赏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摘要】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在于它精粹的思想、隽永的意境,更在于作品的语言美,正如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他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郁达夫《导言》)确实,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在于所准确传达出的内心思想,更在于文章的语言魅力,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素典雅的语言风格,不仅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注入了活力,还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一代文学创作者,也震撼着我们灵魂深处。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
1、”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这段文字是对朱自清散文语言口语化的极高评价,说明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口语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朱自清在《内地描写》中也说:”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语气词的使用,尤其是在句末大量的使用了”了”“的”“着”“啊”等语气词,强化了文章的口语化色彩,读来平易质朴,浑然天成,使他的文章达到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通过”了”的连续使用,把作者关于”春天来了”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儿女》: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着笑着。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作者通过”玩儿”、”这个”、”那个”、”者”的口语,让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自然流露,充满了生活气息。
2、遣词造句的艺术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遣词用字的锤炼美。朱先生遣词艺术首先表现在具有锤炼美的动词上,比如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泄”这个动词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写出了月光下的静态,动中含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洗”字写出了月色乳白而透明的神韵,”笼”恰当地表现了此时荷塘的朦胧美感,两个动词将雾气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质感和轻柔飘渺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表现在大量使用具有音韵美的.叠词上,在《荷塘月色》中,比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这些叠词的使用,更传神地表现了 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 一新。《威尼斯》写到:”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文章中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最后表现在具有参差美的整、散句结合上,《春》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些语言句式,显得活泼自然。《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感情洋溢。《背影》中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语言凝重,对父亲的念之情溢于言表。
3、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朱自清先生不仅在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而且在文章中能灵活的使用多种修辞,使文章具有修辞美。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使可描写的景物或事物形象可感。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却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春》中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采用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的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朱先生能凭借人们感觉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即通感修辞的使用。《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就是将嗅觉上的”缕缕清香”转移到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不仅扩大了意境的内涵,而且将”清香”比喻成”歌声”,也烘托了环境的优雅与宁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活泼、跳跃的音符。同时梵婀玲,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那样优美、悠扬,给原来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二、朴素典雅的语言风格
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文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2”朴素”“平淡”恰到好处的总结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风格:语言自然流畅、感情真挚、简约传神,即朴素典雅的特点。在叙事散文《背影》中,作者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近乎”白描或素描”的手法、用独到的视觉。抓住普通人身上的细节叙事--一位身材臃肿的父亲吃力地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将父子之情表达得真切自然。比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先生更将情与景有机融合起来,写景细腻清新,景中有情;抒情真切自然,情中有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写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感强。动静结合,浓淡相宜,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还透出一股神韵,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图;同时,表达出作者那种淡淡的喜
篇7:谈朱自清散文艺术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喜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生长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基于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像少妇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朱自清先生还主张,观察事物一是要“拆开看,拆穿来看”二是要注意“锱铢之别,淄渑之辩”。如荷塘月色就采用了“拆开来看,拆穿来看”的观察与描写方法,作者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把一个对象拆开拆穿分两次描写,极尽委婉细腻之妙。再如《瑞士》中对瑞士山水的观察与描写,各有各的山姿,各有各的水姿,作者描写瑞士的山,有的是“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有的山“像一片一片儿插着”,有的山“中间豁然开朗,一片一片的谷”,“只见一丛丛的树顶,到处是深的绿,在风里微微波动着”;有的大山峰上“瀑布左一条右一条的,多少让山顶上的云掩护着,清谈到像一些声音都没有”;有的“高山青得出烟”;有的山“积雪皑皑,高出云外”作者描写瑞士的水,具有不同的风韵,“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曳着,辟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到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茫茫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象颦眉的西子”。可以这样说,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没有两座相同的山,没有两片相同的水,真是在观察与描写中分辨出了景物的“锱铢之别”。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这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8:论朱自清散文艺术摘要: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自1923年开始散文创造之后,写出的散文大都收集在《踪迹》《背影》《伦敦杂记》《你我》等书中,他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晰,风格委婉细腻,不论叙事状物抒情无不传神动人,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又如欣赏玲珑剔透的象牙雕”。确实使读者领受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喜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生长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基于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绿》中,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就作了加倍的描写。先用博喻说是“像少妇拖着裙幅”、“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象湿润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较,说是“北京什沙海地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与绿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梅雨潭的绿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从而让读者跟着作者一道“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朱自清先生还主张,观察事物一是要“拆开看,拆穿来看”二是要注意“锱铢之别,淄渑之辩”。如荷塘月色就采用了“拆开来看,拆穿来看”的.观察与描写方法,作者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把一个对象拆开拆穿分两次描写,极尽委婉细腻之妙。再如《瑞士》中对瑞士山水的观察与描写,各有各的山姿,各有各的水姿,作者描写瑞士的山,有的是“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有的山“像一片一片儿插着”,有的山“中间豁然开朗,一片一片的谷”,“只见一丛丛的树顶,到处是深的绿,在风里微微波动着”;有的大山峰上“瀑布左一条右一条的,多少让山顶上的云掩护着,清谈到像一些声音都没有”;有的“高山青得出烟”;有的山“积雪皑皑,高出云外”作者描写瑞士的水,具有不同的风韵,“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曳着,辟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到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茫茫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象颦眉的西子”。可以这样说,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没有两座相同的山,没有两片相同的水,真是在观察与描写中分辨出了景物的“锱铢之别”。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叙事、写情、状物、抒情无不委婉细腻,娓娓动人,这表现在他对客观事物加倍地描写,巧妙地描写,拆开来与拆穿来描写,展现了客观事物的“锱铢淄渑之别”,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娴熟艺术技巧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艺术中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9: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
1、“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这段文字是对朱自清散文语言口语化的极高评价,说明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口语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朱自清在《内地描写》中也说:“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语气词的使用,尤其是在句末大量的'使用了“了”“的”“着” “啊”等语气词,强化了文章的口语化色彩,读来平易质朴,浑然天成,使他的文章达到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通过“了”的连续使用,把作者关于“春天来了”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儿女》: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 ,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着笑着。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作者通过“玩儿”、“这个”、“那个”、“者”的口语,让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自然流露,充满了生活气息。
2、遣词造句的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遣词用字的锤炼美。朱先生遣词艺术首先表现在具有锤炼美的动词上,比如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泄”这个动词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写出了月光下的静态,动中含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洗”字写出了月色乳白而透明的神韵,“笼”恰当地表现了此时荷塘的朦胧美感,两个动词将雾气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质感和轻柔飘渺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表现在大量使用具有音韵美的叠词上,在《荷塘月色》中,比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这些叠词的使用,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威尼斯》写到:“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叠音词的使用,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文章中还有“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最后表现在具有参差美的整、散句结合上,《春》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些语言句式,显得活泼自然。《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感情洋溢。《背影》中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3、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
朱自清先生不仅在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而且在文章中能灵活的使用多种修辞,使文章具有修辞美。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使可描写的景物或事物形象可感。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却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春》中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采用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的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朱先生能凭借人们感觉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即通感修辞的使用。《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就是将嗅觉上的“缕缕清香”转移到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不仅扩大了意境的内涵,而且将“清香”比喻成“歌声”
篇10: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摘要】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在于它精粹的思想、隽永的意境,更在于作品的语言美,正如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他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1确实,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在于所准确传达出的内心思想,更在于文章的语言魅力,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素典雅的语言风格,不仅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注入了活力,还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一代文学创作者,也震撼着我们灵魂深处。
篇1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真实的思想。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治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 论朱自清散文艺术
★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 朱自清散文精选
★ 朱自清散文
★ 朱自清《背影》艺术分析
★ 朱自清春天散文
★ 朱自清散文绿
★ 朱自清散文-冬天
★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中国新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