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精选9篇)

【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共9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两个世界”投稿本文!篇1: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答案(山东东...

【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共9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两个世界”投稿本文!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篇1: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答案

( 山东东营)

(二)(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篇2: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答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3:《曹刿论战》文言文训练

《曹刿论战》文言文训练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4、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

(2)战中:

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意思对即可)

3、语言描写 议论

4、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5、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篇4:文言文训练:曹刿论战

文言文训练: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

【小题4】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间:参与。 (2)徧:通遍, 遍及,普遍。(3)加:虚报(4)狱:案件。

【小题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2)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小题3】(4个空各一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有军事才能 示例: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

【小题4】示例:鄙: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 不鄙:善用人才,善于纳谏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注意(2)为通假字,(4)的古今义。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曹刿与乡人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请见的原因,根据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来概括曹刿的远谋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篇5:《曹刿论战》训练习题

《曹刿论战》训练习题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

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

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

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

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

④谋()⑤惠()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篇6:《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译下列语句。(2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①公问其故( )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 ) ②公问其故( )

2、“惧有伏焉”中的“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词,“于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又何间焉

3、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4、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对象。(2分)

A、公与之乘 指代:

B、登轼而望之 指代:

C、故克之 指代:

D、故逐之 指代:

5、“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8、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9、根据文段内容填空(3分)

A、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

B、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C、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曹刿论战》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请见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C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战胜?

2.①D?②A?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缘故 ②所以 B、①他们的 ②指代“克”,即“取胜的”

2、C

3、鼓,气;鼓,气

4、A、指代曹刿 B、指代齐师 C、指代齐师 D、指代齐师

5、C

6、B

7、D

8、A

9、A、公将鼓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11、衬托曹刿的“远谋”。

篇7:《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划线词解释(2分)

(1)小惠未徧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择划线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 )(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小题3】句子翻译(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小题4】理解填空: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2分)

答案

【小题1】(1)遍及 (2)案件(各1分)

【小题1】A(2分)

【小题1】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小题1】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二者都是“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篇8:《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1、解释画线的词。

(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

(3)遂逐齐师( ) (4)宋师败绩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3、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

(2) 。

篇9:《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译文):赵括取代廉颇(领兵)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了军中人员的的职务。秦国大将白起听说这件事后,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假装兵败退走,同时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将赵军封堵截断为两部分。(此时)赵军中士卒之心背离,(如此)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调出了精锐的士卒,并亲自搏杀战斗想要突围,秦军将赵括射死。赵括大军兵败,于是几十万人都投降秦国,却被秦军全部坑杀屠戮。

1、解释画线的词。

(1)小惠未徧( ) (2)牺牲( )玉帛

(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 曹刿论战翻译

★ 曹刿论战教案

★ 曹刿论战课件

★ 曹刿论战说课稿

★ 曹刿论战练习题

★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上一篇:小学暑假少先队工作计划(集锦18篇)
上一篇
下一篇